• 作者:游常山  遠見雜誌  2006.7月號 /出路-小台灣大藍海
  • 願有多大,力量就有多大。
    連加恩秉著利他精神,以役男身分到西非行醫,20個月期間,
    募集八萬件舊衣,並在當地蓋好一所孤兒院,和一口深井。如此博愛精神,來自於良好家教,與基督信仰。
  • 夏夜悠遠平靜,偌大的台北石牌榮總院區,只一排20餘輛計程車排班。榮總中正樓內,家庭醫學科30歲的第一年住院醫師連加恩安靜地閱讀。
  • 今晚又是照例值大夜班。現在他是一個名人,到非洲當兵行醫的故事,拍成公共電視20集的連續劇,但是他在榮總很低調。
  • 連加恩,當前台灣最知名的志工代表,也是台灣外派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的一個標竿。
  • 五年前的11月,他以替代役男身分,應行政院國合會徵召,遠赴西非的布吉納法索行醫。
  • 在當地20個月期間,他從台灣募集了八萬件舊衣、以新台幣160萬的郵資,送到非洲進行「垃圾換舊衣」的環保行動;同時幫當地蓋了一座孤兒院,打了一口深水井。
  • 在布吉納法索這個國民年所得在聯合國排名世界倒數第五,人民壽命不到50歲,且愛滋病肆虐、年降雨量不及台灣一次颱風的地方,他一次同時攬下水井、孤兒院和環保三大工作。
  • 家教甚嚴,實踐利他精神 
  • 連加恩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,他將一切歸於主的召喚。但連加恩成名後,許多人追溯這種獨特的人格特質是怎麼來的,才發現這其實跟他從小的家教有極大關係。
  • 連加恩說,他的「超能力」的能量,其實來自母親的庭訓。「正面思考」「口說好話,心想好事」是他從小到大家庭教育的最大特色。在家裡,母親規定三個小孩不能講負面的話。不能講『累死了』『完蛋了』『那一個人很糟糕』『今天聚會牧師講得很差』這些負面的話,」連加恩說,從小到大一回到家,幾個孩子凡是批評的、負面的都不能講,因為這些話都有能量。
  • 這種家庭教養,在台灣「口水滿天飛」的政治社會文化下,是非常獨特而典雅的堅持。
  • 連家的好教養,來自懂得感恩、律己甚嚴、甚至長達四代的家庭教育。連加恩的曾祖父吸鴉片,曾祖母領著祖父「孟母三遷」,信靠馬偕牧師的淡水長老教會,奠定連家的信仰傳統。
  • 堅定的信仰讓連家擁有正確的教義,讓他「不再凡事以自己為中心,」連加恩說。正確的價值觀,尤其在連家的教養過程,扮演骨幹的功能。相信人的成就,都不是為了自己。「終極的目標,是一種實踐的利他精神,」連加恩說。
  • 篤信基督,設定人生要奉獻 
  • 其實教養無關貧富。三代之前,連家是清寒之家,絕不是「三代才懂吃穿」的那種「嚴教弟子」的世家。百年前他吸毒的曾祖父棄家,曾祖母和獨子(加恩祖父)遷居淡水,為謀生計,曾是英領事館的僕役,接觸了基督教後,信奉四代迄今。
  • 「我祖父、爸爸小時候都在淡水紅毛城上面遊戲過,」雖然30歲,妻子懷孕馬上要為人父,連加恩有一種清澈純真的氣質,如中學男孩。
  •  這麼年輕,他當然有身為人的軟弱。最常見的挑戰,是世俗的金錢利誘。像他父親,30多年前就是台北市的執業牙醫,高所得可以送他們家三姐弟都讀昂貴的私立復興中小學,但是他們從小看到連爸爸慷慨實踐基督徒賺10元、捐1元的「十一奉獻」。「這是一種意志上的宣告,一種『主客易位』,認定人生是要為人群而活,」他說。
  • 離開西非五年後,連加恩隨公共電視,第三度重訪以前的村莊,見到他一手開辦的孤兒院,已經發揮更大影響力:院裡繼續開辦了一家同時可以濟貧、救病、輔導匱乏、痛苦、撫慰成人內心的教會,而這是他離開非洲前就規劃好的。「那孤兒院真的是超出想像,」連加恩說。回想近兩年時間在西非服役的點滴,他發現這個世界有太多事情可以做,太多問題要解決,只要有心,做不完。 
  • 「雖然有時候,一切從零開始是很可怕的!若是從布吉納法索的孤兒院開始一直開辦下去,就是要一輩子;你不去開辦,也沒有人會怪你,可是一旦你踏出去,就要承擔事情的成敗!」連加恩肯定這些「大願」背後,都是信仰與教養給他的力量。
  • 因為替代役去西非服務,改變當地貧窮落後的連加恩,正是台灣不少重視教育的家庭培養出來的「優質教養」的代表。
  • 就像亂世要等待英雄一樣,此刻台灣社會,政客橫行,誠信被當成笑話,價值觀扭曲,讓台灣人都像大旱望雲霓般,期待社會能讓好人出頭。
  • 台灣社會,需要更多的連加恩,才能厚實我們的「教養」軟性實力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uth Ai-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